阐明观点 针砭时弊 百家争鸣
来源 | 转载自墨香学术
对于科研工作者而言,学术成果的发表是一项很重要的衡量指标。这往往与绩效考核、职称评定等相挂钩。所以科研工作者都想通过自己的努力钻研,多发表一些具有影响力的学术成果。然而部分科研工作者为了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科研任务,发表学术成果,便使用了一些造假的手段以达到目的,这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学术不端。
Elisabeth Bik博士提出质疑
学术不端在科研领域是命令禁止的。如果被证实,将会受到极其严厉的惩罚,在业内也很难生存。然而曾在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系就职的Elisabeth Bik博士却在PUBPEER网站上公开质疑北京大学药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科技部973首席科学家、全国生物候选药物牵头科学家、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周德敏教授涉嫌学术造假。针对周德敏教授作为通讯作者或者共同作者的6篇学术论文提出质疑,表示论文中存在明显的一图多用现象。
Elisabeth Bik博士质疑的6篇论文
或许大家对于Elisabeth Bik博士还不够熟悉,前段时间网上热传的南开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曹雪涛院士涉嫌学术造假,也正是她在PUBPEER网站公然质疑。Elisabeth Bik博士针对曹雪涛院士发表的几十篇论文提出质疑,截至目前部分已经回应,部分仍不见下文。
Elisabeth Bik博士
而此次她质疑的6篇关于周德敏教授的论文,其中3篇已经获得周德敏教授的回复,还有3篇未进行任何回应。而在回应的3篇文章中,有一篇文章给出的回应并不是特别具有说服力。Elisabeth Bik博士针对他的这一回应也进行了追问。
Elisabeth Bik博士再次提出质疑
至于为何会出现疑似一图多用的现象,网友们纷纷结合自己参与科研的经验给出一些猜测。比如有的很多论文实际上是由教授下面带领的学生完成。作为通讯作者本应该对文章整体负责,应该严格审核文章内容、质量,然而由于工作繁忙,在审核时不严格,最终导致出现明显纰漏也没有被发现。而学生之所以会选择一图多用,是因为在规定时间内不能做出满意的实验结果,然而由于导师施加的压力太大,不得已采取这种“瞒天过海”的手段。
周德敏教授
但是,就算是由于这个原因造成的“一图多用”,作为通讯作者的导师也得承担相应的责任。既然担任了通讯作者,就得严把审核关。特别是发表在高级别学术期刊杂志,比如《Science》、《Nature》之类的世界顶级期刊。一般论文级别越高,获取对应的实验数据所需时间越长。如果实验顺利,完整的数据没1-2年也难以取得。更别说中途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那么这就可能导致最终需要花3-5年的时间来获得完整实验数据。但是如果通过学术造假, 一图多用,或者使用“PS”直接进行图形处理,那么只需要不到1个小时你就能获得你想要的任何实验图像。但是这就根本没有任何的实际意义了,只是欺骗大众罢了。
Elisabeth Bik博士提出质疑
另外,如果大家都采取这种手段获取实验图像,那么最终就会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最终导致整个科研学术环境不断恶化。
至于周德敏教授其余被质疑论文究竟如何,截止目前在PUBPEER网站上尚未进行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