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继续重申长期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
期望“建立和完善政策协同、调控联动、监测预警、舆情引导、市场监管等房地产调控体制机制,落实城市主体责任,因城施策、分类指导,保持房地产市场平稳运行。”
最终达到“着力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保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目标。
2、对外来人员的租房问题,提出“着力培育和发展租赁住房,促进解决新市民等群体的住房问题。”
政府“鼓励发展长期租赁住房。”
给予“规划、土地、税收、金融等支持政策。”,并“加快建立和完善政府主导的住房租赁管理服务平台。”
3、对于有住房的人来说,会“稳步推进棚户区改造,做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
改造成什么样呢?
围绕改善城乡人居环境,以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生活垃圾分类、农村危房改造等工作为载体,继续深入开展“共同缔造”活动。试点打造一批“完整社区”,完善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创造宜居社区空间环境,营造体现地方特色的社区文化,推动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体系。
4、而对于买房人来说,恐怕最关注的是这一条:“修订《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改革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
今年关于公积金改革的讨论,最早在2月11日。
曾任重庆市长,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黄奇帆在“新冠疫情下对经济发展和制造业复工的几点建议”里,提出取消企业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建议。
一石激起千层浪!
其立论的前提在于,他认为:
住房公积金制度是1990年代初从新加坡学来的,现在我国房地产早已市场化,商业银行已成为提供房贷的主体,住房公积金存在的意义不大,将之取消可为企业和职工直接降低12%的成本。
尤其是在当下经济因疫情拖累的情况之下,似乎是一个改革良机。
之后,亦有地产人刘德科二伐公积金制度之“无用”。
如果说黄奇帆是站在企业和国家角度来讲,那么他就是站在普罗大众的角度,用公积金使用的实际数据算了一笔账:
1、仅有14.43%的购房者获得了公积金房贷;
2、在所有缴存公积金的人中,仅仅只有1.75%的人获得住房公积金房贷;
3、简言之,35.99%的人,提走了70.01%的钱。
因此,他认为,公积金在现阶段是少数人的福利。
希望“未来几年的两会提案或议案,我们能够看到公积金制度深度改革的影子。”
我们在2月12日也曾撰文讨论黄奇帆取消公积金的建议。
在留言处,或许可以看到老百姓的真实想法↓
可见,现在的公积金对部分员工来说的确是“无用”的,而对企业来说,肯定是负担。
取消的话,对企业来说,自然是甩了包袱。
而对于个人来讲,很多人感到“取消了一项长期福利,因为公积金哪怕不用,也是可以提取出来的,现在取消,企业也不会把这笔钱折现给我。”
面对各种意见,公积金改革会向何处改,靴子还未落地。
不论是专家、媒体还是民众,还都只是猜测。
对此,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