饱经世故慵开口,看破人情但点头。
印度古代哲学家白德巴有一句名言,曾经流传许久:
“能管住自己的舌头是最好的美德。”
人与人交往,张开嘴巴就收不住的人,看似能说会道,其实最无成效。
能忍住口舌之欲,是成年人最大的聪明。
知人不评人
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老张和发小老李相约喝酒谈心。
酒过三巡,兴致正浓,老张问老李:“认识这么久,你觉得我有什么缺点要改吗?”
原本只是笑着随口一问,没想到,老李却真的痛斥起对方缺点:
“你脾气不好,打牌牌品差,斤斤计较,抠门,三五年不添件新衣裳……”
老李犹如竹筒倒豆子,噼里啪啦将内心话统统说了出来。
对面的老张,笑容却渐渐消失,眼睛也耷拉了下来。
本来开开心心的一场聚会,最后也因此闹得不欢而散。
王小波说:“口沫飞溅,对别人大做价值评判,层次很低。”
人生在世,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可以直白地拿出来议论。
有时你随口的一句评价,可能扫了别人的兴;无心的一句论断,就会给对方带来难以抹去的阴影。
作家刘醒龙从小就热爱文学,高中毕业后,他被派到冲水库当施工员,每天下班,其他工友都会相约四处玩乐,只有刘醒龙一个人待在宿舍里奋笔疾书。
可是,刚刚开始尝试写作的刘醒龙,文笔尚未成熟,稿件常常会被退回。
每当寄出去的稿件被退回到收发室时,二百来号人的小厂里很快就尽人皆知,工友们在背后议论纷纷。
一开始,刘醒龙对这些闲言碎语并不放在心上。
直到有次,手稿又被退回,有位工友当着大家的面,大声说他压根不适合写作,是一个没用的“坐家”。
这句话,深深刺痛了刘醒龙的心。
他不禁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认为自己是一个“写作天赋极差的人”,甚至一度想要放弃文学之路。
多年后,刘醒龙通过自己的努力,靠着《天行者》成功获得茅盾文学奖,可那曾经被人贬低的痛苦经历仍旧深埋心中,让他久久无法忘怀。
钱钟书先生说:
“那些窃窃私语,就像饭里的沙砾或者生鱼片里没有剔干净的刺,给人一种不期待的痛。”
随口而出的一句恶评,好比子弹,打在一个人心上,就是难以弥合的伤。
成熟的人,都懂得知而不言、言而有度。
别人的生活,无论好与不好,保持缄默。
别人的选择,无论对与不对,予以尊重。
不轻言,不妄议,不置评,是对别人最好的体贴,也是为人最大的善良。
伯希和自认为是中国通,于是就在博物馆内滔滔不绝:
“这幅画画色不错,一看就是名画!”
“那一张徽宗鹅我一看便知是真品,你们可能不懂,要想鉴别真假,就要看印章以及墨色!”
“这幅山水画深得我意,就选它了!”
偌大的博物馆内,充斥着伯希和的夸夸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