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银行业理财市场治理初见成效

发布时间:2017-10-11 浏览量: 554

日前,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银行业理财中心”)发布报告 “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半年报(2017)”,从银行理财产品的产品端和资产端出发,全面分析了上半年理财产品的发行、存续、投资资产、收益等情况,展现了今年上半年我国银行业理财市场的全貌,对银行业理财市场的运行特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总结。从这份半年报中也可以看到,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在2017年上半年运行总体平稳,各项指标基本保持稳定且呈现缓中有升、稳中有进的新特点,市场治理初见成效。

  一是银行理财业务持续增长但增速放缓。

  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共有555家银行业金融机构有存续的理财产品共8.58万只,存续余额28.38万亿元,同比增长了8%,增速较去年同期下降35个百分点。日均存续余额30.15万亿元,较去年上半年增长5.01万亿元;但较2017年初减少0.67万亿元,较4月末减少1.9万亿元。

  二是新发行的银行理财产品以中低风险等级为主。

  风险等级为中低及以下的理财产品募集资金总量为68.14万亿元,占全市场募集资金总量的八成以上,而且理财资金投向债券、现金及银行存款、同业存单等低风险、高流动性的资产共占投资余额的七成,风险完全可控。

  三是同业理财余额和占比实现“双降”,一般个人类产品占比近半,银行理财产品结构持续优化。

  半年报按投资者类型对银行理财产品进行了分类,数据分析显示银行理财产品结构持续优化。截至今年上半年,一般个人类产品规模最大,占比接近一半,比去年底增加6.85个百分点。关注度较高的“同业理财”,在上半年实现 “双降”:产品余额较年初减少2万亿元,下降了31%,连续5个月出现环比下降;存续金额的占比较年初下降7个百分点。理财资金在金融系统内部空转明显减少。

  另外,开放式理财产品上半年累计募集资金60.26万亿元,同比增长0.69%,而封闭式理财产品募集资金23.17万亿元,同比减少3.98%,这说明银行在逐步推进打破 “刚兑”,优化产品结构。

  四是银行理财积极支持实体经济,约21万亿元银行理财资金投向实体经济领域。

  银行理财产品通过合理配置各类资产直接或间接地进入实体经济,有力地支持了经济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今年上半年累计20.93万亿元的理财资金通过配置债券、权益类投资等方式投向了实体经济,占理财资金投资各类资产余额的73.42%,首次超过了70%,增幅为6.51%。同时,响应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压缩产能过剩行业的信用债余额,煤炭开采和相关制造业的信用债余额较年初下降了6.13个百分点,另外增加了小微企业和“三农”债券。

  五是银行理财践行普惠金融,上半年为投资者实现收益5672亿元。

  银行理财积极践行普惠金融理念,正日益成为广大投资者资产保值增值的重要手段,成为各类型投资者参与资本市场、分享经济增长成果的重要渠道,成为广大老百姓增加财产性收入的重要途径。2017年上半年,银行理财产品累计兑付客户收益5672亿元,较去年上半年增长948.2亿元,增幅达20.07%;已终止的封闭式理财产品收益率呈现出上升趋势,从年初的平均3.5%左右上升至平均4.0%左右。

  银行业理财中心是经银监会、财政部批准设立的中立性理财市场服务机构,承担全国银行业理财市场信息集中登记、披露和第三方资产托管等业务。今年上半年,银行业理财中心全面建设监测监管平台——“全国银行业理财登记系统”。截至今年6月末,共有747家银行与理财登记系统联网,较2016年末增加62家。银行业理财中心为提高登记质量,在上半年发布了《关于进一步规范银行理财产品穿透登记工作的通知》,要求银行在理财登记系统中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地登记底层基础资产和负债信息,从基础数据层面保证了半年报的全面性、客观性和权威性。

  同时,银行业理财中心不断推进中介服务平台建设。银行业理财中心根据国内托管业务实践和国际经验,打造了高效的核算、清算、投资监督一体化的“3W”托管系统,实现理财托管业务全部线上处理、风险自动监控、客户自助服务、清算快捷安全,做到数据不落地、服务无隔离;为各类机构开展理财业务相关培训,推进银行业理财风险动态监测系统建设,完善银行理财综合能力评价方案,对银行2016年的理财综合能力进行了评价。

  银行业理财中心还不断完善投资者权益保护平台——中国理财网。中国理财网是经银监会同意的全国银行业理财产品信息集中披露的门户网站,是全国唯一可查询验证所有理财产品是否合规的网站,投资者可根据个人偏好筛选理财产品,查询商业银行出售理财产品的登记编码,有效防范“虚假理财”和“飞单”。

  (作者系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





(资料来源《中国财经报网》)